量子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研究院(简称“量信院”)成立于2017年12月,是学校实施汇聚高层次人才,创新运行体制机制,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2018年,量信院提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立申请并于同年获批。自专业建设以来,量信研究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加快推进科教融合改革,以体制机制突破带动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将科技资源和科研优势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教学优势,构建了科教融合育人新模式,全面提升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一、构建规范管理体系,创新科研育人机制
量信研究院构建了“研究院-工程实室-光电专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分别设立院务管理委员会、工程实验室室务管理委员会和光电专业建设委员会。通过建立系列规章制度,包括研究院管理制度、工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光电专业管理制度,并在日常工作中坚持落实,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得到强化,成效明显。采用“研究院+教学分院”的创新建设机制,跨学院共建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定期召开由研究院负责人、学院专业负责人及研究院教师参加的专业建设研讨会,全面强化专业人才培养。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规范化的管理,为科教融合的光电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强化教师科研引领,贯彻全周期导师制
自光电专业建设伊始,就坚持施行贯穿大一到大四的“导师制”,强调“全员覆盖、全程指导”。从新生入校开始,量信研究院教师担任学生学术导师,在四年学习和生活中全程跟踪培养。以导师科研为牵引,重点围绕专业兴趣与科研能力、职业生涯与学业规划、社会实践与创新思维激发等,吸收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工作,向学生传授学习与科研方法,精准服务学生学术指导,促进自主研究能力形成,潜移默化地实现思政、学术与科学精神的融合教育,激发学生践行科学创造未来,实现创新能力培养,育人效果日渐凸显。
(1)大一开展认识实习,进行科研启蒙,导师带领学生参观科研研究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听取学术报告、参与学术沙龙等,进入连续的专题研究学习。
(2)大二上学期导师拟定科研方向,进行文档设计能力和文献查阅能力培养,掌握资料检索和阅读技巧,为后续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撰写奠定基础。大二下学期进行英文文献阅读与翻译训练,掌握常用科研软件的基本操作,为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毕业设计培养数据处理、实验绘图等能力。
(3)大三根据学生科研方向,结合教师项目,进行课题(实验、仿真)设计,并独立撰写学术论文。
(4)大四利用量信研究院优良的科研设备资源完成毕业设计中的实验、仿真计算等,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水平。
三、集成科教融通优势,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双向提升
量信研究院充分发挥“科”与“教”的双重资源优势,全员参与光电专业建设,在实验室,他们承担着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在讲台上又是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讲授教师。在 “科教融合育人”的新模式下,在光电专业教学体系中将所承担的科研项目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将科研成果和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教学内容的科研含金量,使学生能够直观接触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方法,使教学内容与质量不断更新与提高;通过教师科研项目牵引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以研促教、以教促学,将高水平科技创新资源转化成为高质量育人资源,科技创新优势也转化为育人优势,实现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向提升。
在量信院优良的学术氛围和科研水平带动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就业质量高,近三年,考研率18.75%,位居全校前列,有多名优秀毕业生顺利考入云南师范大学、南京邮电大学、长春理工大学等高校就读硕士研究生;学科竞赛获奖率达到96.9%。学生获得省级学科竞赛以上奖项 73 项,其中国家级奖项 15 项。包括“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2项,省级金奖2项,银奖5项,铜奖8项;“挑战杯”吉林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1项,省级奖项9项;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省级奖项21项;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 SCI 论文 3 篇,EI 论文 4 篇,授权专利 4 件。
展望未来,量信院将继续秉承“科教融合、学术育人”的育人理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建设,持续深耕本硕专业建设,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图1 课题仿真设计与实验

图2 导师制下的学生学术组会
文章供稿:量子信息技术交叉学科研究院 院长杨峰